近期,随着考研结果尘埃落定,不少“准研究生”希望学习了解进入研究生阶段后该如何提升自己,才能顺利科研和毕业。针对这些问题,爱光学邀请到Chinese Optics Letters青编委、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汪彦龙老师。他不仅分享了联系导师的最佳方式,导师能为学生提供的资源,还向同学们推荐了3本好书,希望对广大研究生有所助益。
Q1:汪老师您好!最近恰逢研究生复试结束,已经拿到录取通知的“准研究生”,是否应该尽早联系导师,如何与导师进行积极有效的初期沟通?
A1:对于已经“上岸”的研究生来说,早点联系导师是很有必要的,但切忌“广撒网”。当年我申请国外学校的硕博连读时,在复试之前就已经与意向导师见面聊了一次,后来也是很顺利地拿到了录取资格。所以建议大家尽早联系意向导师,确定导师今年的招生名额,以免耽误自己。当然,这个“早”是有相对性的,建议初试结束时联系,因为只有到了这时,导师才能够清楚了解自己今年的招生名额(除去保研学生)。
有些导师会将自己满意的学生先留下做科研助理(待遇与组内学生基本相同,科研工作也可以开展),这样即使由于意外原因,导致考学失败、还可以提前预定下一年的招生名额。另外,联系导师时最好带着“目的性”,有很多提前联系导师的学生,他们会选择群发邮件的方式咨询,这种失败几率就很高了。
关于导师与学生初次见面之后的沟通内容,我可以给大家提前“透透题”,导师大概率会关注两个点:第一,基础知识掌握得是否扎实,包括在本科期间的研究经历,要能够讲清本科所学内容对后续研究的帮助。第二,是否热爱自己的科研方向,如果能够做到热爱,在今后科研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学生也必定会主动去想办法解决。
Q2:从录取到入学前的半年时间里,准研究生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完成过渡?
A2: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过渡,需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注意学习重点由广度向深度的切换,研究生阶段对知识的追求更注重深度;需要将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读懂吃透,前期可以看一些前沿工作的微信文章报道,但当正式开始读研时,就需要对文章进行精读了。第二,可以和意向导师联系尽快入组学习常用的实验技能,尽早动手做实验,在实验室中更容易做到心态上的转变;第三,如果有时间,可以强化学习一些基础办公软件的使用技巧,例如PPT、Origin以及Photoshop等,这些通用技能的巩固,对后续科研工作的开展也会大有帮助。
Q3:作为导师,您觉得在学生读研阶段,需要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您作为导师又能给予他们哪些指导与帮助?
A3:我觉得研究生入学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在束缚与创新中去寻求平衡。一般课题组都会有纪律要求,但有时过分遵守规章制度,或许会限制同学的发散思维,所以这个平衡需要学生自己来把握。其次,研究生需要培养自主思考的能力,尤其是主动去思考;导师或多或少会布置一些任务,但如何完成这些任务,则需要研究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一味地让导师“牵着鼻子走”。第三,研究生阶段综合能力需要提升,包括心态。读研是一场持久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当“暂时发不出论文”时,不问结果地坚持,只要能够踏踏实实走下去,学术生涯肯定不会出现大问题。第四,需要逐渐锻炼交叉合作能力,对于现代科研工作来说,一个人很难做到样样精通,寻求合作是一门值得重点培养的学问。最后,论文写作同样也是研究生不可或缺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工作期间,导师能够提供的帮助大概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点是确定研究方向,在兴趣驱动的前提下,导师能够对学生的具体研究方向进行把关,尽可能让学生少走弯路;第二点是因材施教,导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热情,给予学生不同的发挥空间,以及鼓励或是督促;第三点是疏导学生心态,导师平时会和学生谈心,并适时组织团建活动,让大家在忙碌工作的间隙拥有愉悦的心情。
展开全文
Q4:目前您算是较为年轻的导师,从您自身的经历来看,您认为年轻导师带学生会有哪些优势?
A4:以我自身为例,我2019年参加工作,到现在带了四、五年学生。相对于年长的导师,年轻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会更小,学生更敢去提出一些建议,平时相处放得更开,彼此间交流更加充分。此外,年轻导师的精力也会更加旺盛,年长导师有时肩负一些行政职务,用于科研工作的时间会相对较少,年轻导师则能够手把手去教导学生如何开展实验。但现实情况却是,年轻老师往往招不满学生,需要通过调剂或是联合培养等方式才能够获得生源。对于导师的选择,建议同学们进行充分的调研再做决定,比如你想选择一位名导师,但他习惯将学生分配给课题组内的年轻老师,未经调研便选择报考,你的预期便大概率会落空。
Q5:许多刚开始读研的同学,会对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表示迷茫,因为自己很难从课题组已有工作中发现其他的创新点,您对此有哪些建议?
A5:出现找不到创新点的情况,其实并不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对于新入学的研究生而言,确实不应该由他们自己来找寻创新点。对于导师来说,能够招录研究生,必定有项目支持,项目中的创新点导师自己最清楚,因此由导师来指出创新点,并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现,是最合适、最高效的方式。对于一些导师没有提出具体创新点的同学,不妨多去听取一些学术报告来找找灵感。
对我自己的学生来说,我首先会让他们花时间去精读文献,并在前半年或是一年时间里,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并尝试去复现一些文献中的实验装置。真正的创新工作,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这并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情。导师会在平时与学生的讨论过程中,逐渐帮助学生凝练出创新点。
Q6:对于刚入门的研究生,有哪些书籍值得推荐?
A6:我想给准研究生们推荐三本书,这三本书对我的帮助都很大,越早阅读越有用。第一本书是《5000天后的世界:AI扩展人类无限的可能性》,作者是凯文·凯利,他在这本书里预测了未来人工智能在人类生活、科技发展中能够发挥出的实际作用,书里的部分预言现在已经成为了现实。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认为随着AI的不断发展,有很多从事重复劳动工作的职业会被淘汰;但看完这本书后,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随着AI的发展,真正将被淘汰了的,或许是那些没有掌握AI技术的人。对于研究生来说,AI也是一件有用的工具,因此我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
第二本书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从名字上看,这本书就像是那种普通的畅销书,但它覆盖了从生活到工作的多个方面,其中有一些理念确实值得思考。这本书强调通过习惯的培养,实现从依赖到独立的过渡,这一点对于研究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本书叫做《运动改变大脑》。之前我一直以为运动只是单纯的休闲娱乐,但读完这本书后,我才认识到:运动实际上有助于大脑的思考。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一些科学运动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运动调节情绪。书中有许多有趣的观点,细细读下来,一定会对学习和工作生涯产生帮助。
欢迎有兴趣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同学与汪老师联系。
邮箱:wangyanlong@dicp.ac.cn
导师简介
汪彦龙,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目前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入选国家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计划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主要从事光学薄膜材料性能调控及器件研制方面的工作,在Small、Nano Research、Nanoscale Horizons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主持多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参与撰写专著一部。研究成果获Nano Research月最佳论文奖,现担任Chinese Optics Letters 、Nanoscale Horizons、《光子学报》等期刊的青年编委。
编辑 | 徐睿
如有光学论文写作/实验笔记经验、绘图工具介绍,或其他优质稿件,欢迎投稿至ioptics@clp.ac.cn。
字数控制在2000-3000字为佳,
稿件一经录用,我们将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稿酬。
期待你的来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