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历史悠久的临县,早在西汉年间就开始置县,虽历经临水、临泉等名字的更替,元代升为临州,明洪武二年降州为县。“临县”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临县,千沟万壑,十年九旱,气候环境恶劣,“几乎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每平方公里养育超过200人的奇迹。按照临县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每平方公里仅仅只能够8个人生存。
有句老话是这样说的,“临县家,黑豆茬”,意思是临县人自私吝啬,偏执难于沟通不好相处。
“黑豆茬”是黑豆的根和茎。极度顽强的生命力的黑豆,只要向阳的山坡上,不管是风调雨顺的年景,还是大旱龟裂的时节,都能够茁壮成长。因为生命力强,根深茎硬,收割时候浑身长刺伤人,号称“铁杆庄稼”。
上千年来,由于人多地少,为了生存在地形破碎的千沟万壑间不断开垦,水土流失严重。为了填饱肚子,勤劳的临县人如同“黑豆茬”般在贫瘠的土地上扎下顽强的根。一代一代繁衍下来,用聪明的头脑坚强地站立在吕梁山之颠。
不管怎么样评价临县人,有一条是大家公认的,就是“天上紫微星,地上临县人”,临县人很聪明。
三、
为了填饱肚子,在历经千年以上,勤劳吃苦的临县人在贫瘠的土地上刨食。如果没有聪明的头脑,又如何能够在恶劣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
话又说回来了。在勉强填饱肚子甚至饿着肚子的时候,你如何大方慷慨起来?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顽强生存中又如何温顺通达起来?
这是千百年来生活的习惯养成,被冠上“自私、偏执”的等头衔的临县人,其实是吃苦耐劳、顽强不息’勤劳勇敢的“黑豆茬”。
在历史上历经战乱及自然灾害的临县,为了生存流离失乞讨求生的现象并不奇怪。好贪小便宜,在聪明中透着狡黠,精打细算着勤俭持家,一代又一代临县人就这样生活着。
现在的临县人,闯荡在外免不了喜欢装腔作势,言语而左右,满口没有一句实话的真实原因其实是为了面子而漂白自己。但是,这又能代表多少临县人呢?
“十万民工到省城”,不争的事实是普遍教育水平偏低,占据百分之八十七刚刚告别土地的无知双眼很快在繁华面前迷失。千百年来的穷造就劣根性的瞬时爆发,缺斤短两、小偷小摸等
在不怕吃苦的临县人里,这些又能占据多少?在个人素质不断提高的社会大氛围中,这些被人诟病的问题,试想哪个地方没有呢?
四、
临县人好拉帮结伙,在千百年来与自然环境斗争的过程中,临县人骨子里就是团结。
比如两帮人打架,吃亏的一方一定会想尽办法找到更为强势的为自己出头报仇。这种事情的结局往往会纠缠很久,一直到另外一方再也找不到更利害的人。
正是这种团结,不怕吃苦的他们会三五成群出现在某个行业。“铁杆庄稼”式的执着令人心存厌烦,抢了买卖的怨恨会将小事放大,诸如吃饭吧唧嘴,说话高声大气,从来不注意别人的感受等等
临县六十多万人中,农业人口拥有五十多万。多年养成的习惯常常端着碗串门,东家一口汤,西家一筷菜,顺手也会拿起两个馍馍。没有人会在乎更没有人会说什么。时常七大姑八大姨住进亲戚家里就没有打算走的意思,甚至于在街头出现什么意外情况,一大堆围上来的人肯定大部分都是临县人,七嘴八舌出着主意。当事者一脸茫然感觉受到了讹诈,但是最后的结果会变成围观者与当事者打起来。这是临县人率真中的野蛮,也可以称之野蛮中的率真。
在尝试解读“临县人”的同时,脑子中不由想起那句“河南人怎么你了?”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河南人面对的问题和山西临县人一样。农业基础、人口多、外出务工人员多,加上本身的城市歧视农村,本地歧视外地......
套用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对河南人的评价作为结尾:“全国任何地方都可以看见这些不择生活条件的劳动者......除过个别不务正业者之外,他们不论走到哪里,都用自己的劳动技能来换取报酬。”
地域歧视的背后,弥漫的暴戾和浮躁,事实上也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